人才介绍

人才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介绍 >> 人才风采 >> 正文
洗尽铅华见真淳:耿国华教授采访录

耿国华,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多年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库与知识库、图象处理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年,现任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杰出会员。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打开百度词条输入“耿国华”,看到搜索的词条,网页上,满满都是耿教授的课件、视频、作品。虽说是意料之中,但也令人颇为震撼。初见耿教授有些紧张,但随着采访的进行,小编们那颗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采访过程中,耿教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她微眯着眼,细数自己求学生涯的沧桑:“我们这一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在我们上学的年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就是我们的志愿。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专业和流向都是分配的,党让你去哪里,你就去哪里。”她微微颔首,“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都有了选择的自由了,双向选择的过程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注重个人兴趣。这是一件好事。”

谈及留校任教,耿教授风趣说:“正是因为当时留校的分配,主动为其辛劳付出,反而成就了我自己一生的职业爱好。”

校训“公诚勤朴”一直深深地烙在耿教授的心里,她始终保持着一份天下为公的胸怀,总是满怀热忱积极地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中,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三十年如一日,使教书育人成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行动,所有艰深晦杂的理论,反而成为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渡口。

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身于数学专业的耿教授,从教于计算机专业,并成为该专业的知名教授。对于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耿教授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耿教授讲,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基本有两大类:一类是推理思维,一类是构造思维(即算法思维)。推理思维是我们在数学抽象公理体系下通过推导、求证、演绎这一系列的训练得到的;构造思维却是要从具体操作入手,一步一步通过操作、构造,然后解决问题。计算机课程集中训练的便是后者。在数学里,我们主要训练抽象思维,偏重理论。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工科是要干活、是要掌握技术的。

“实践出真知,我一直希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我的课件来体现我的教学理念,把实际的过程通过现在动态的信息平台(如动画软件)把重难点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并且掌握。大家能看到基本的步骤,同时也能看到这个步骤实现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教学的改革。”耿教授侃侃而谈。

在教学的道路上,耿教授一直勤恳做事,辛勤工作。从2003年主持的首门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再到现在正在做的慕课课程,耿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研究教学方法,琢磨教学理念。

“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解决问题!”她慷慨激昂的语气,着实让小编们为之动容。

要顶天 更要立地

在耿教授的科研生涯中,曾经主持过许多科研项目,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谈及此间几十年经历,耿教授讲:“做研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目标要明确,要持之以恒。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也是会走弯路的,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还是要集中精力,打好基本功。做科研项目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用这样一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唤醒自己。”

耿教授接着说:“我个人其实多少年也没有休过假,因为心里常怀梦想。就像我们做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这个研究探索,在九十年代并不被人看好,也没有人来给我们投入。但我们舍弃得失,自己找平衡点,坚持才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是我们早早放弃,那么后面的很多可能性早都不存在了。”

做科研的艰辛外人是很难了解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和事业需求的矛盾,在研究的瓶颈期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这些交织在一起,却依然要保持着那份始终如一的热忱,其实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耿教授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那么多像耿教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也都熬过来了。

“做科研本来就要经得起寂寞。做项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顶天,必须先立地,先要始足于脚下的研究工作,树立远大理想。要经得起失败,要努力做好想做的事。不惜代价,百折不挠,你才有可能有所建树。”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了解到,耿教授目前正在研究汉长安城的复原以及兵马俑数字化建模虚拟复原。关于前者,耿教授致力实现古今的融合。当我们走进长安城时,能够通过GPS等高科技来判断我们所处的位置和古人有怎样的渊源。利用现代科技来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传承历史。

而对于后者,耿老师的眼神里更是流露着说不出的骄傲:“我们学校‘文物数字化’项目开展得很早,从咱们学校文化遗产学院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多支持。我一直认为这个交叉研究很有做头的,九十年代的时候得不到支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在这方面大量投入。特别是现在,我们这几年相继拿到了秦始皇陵博物院(又称兵马俑馆)的两个省招标项目,一号坑三次开挖的数字化建模和9901坑的数字化建模,这个意义重大。之前我们都是自己掏腰包做项目,现在我们拿到行业单位的资金,其意义并不在于钱有多少,而在于我们数字化保护工作与实体保护已经并轨实施。”

“比起我个人的奖项,我更在乎整个项目的荣誉感。真正的理论研究要走向工程化应用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做这个项目就是以一种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做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做一点个人牺牲没有什么。我们必须力争把它做到我们可能做到的高度,否则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这种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有更多的社会担当感!”耿教授坚定地说。

信息改变世界 一切皆有可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对发展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行业,耿教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坦言,互联网虽然不是信息时代的唯一技术,但确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现在有个说法,叫云大物移智。云,即云计算;大,即大数据;物,即物联网;移,即移动应用;智,即智能控制。这是当今影响IT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五个要素。除此之外,还有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新技术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改变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在新的技术发展中,渐渐我们会形成一种新的IT世界观。”耿教授如是说。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谈及师长,耿教授的脸上满是钦佩。同样作为西大学子的她,从来不忘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她对于西大的爱,无疑是深沉的。校训公诚勤朴,已经深深的刻在她的心上。

“我经常在想,我的老师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他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都很强,那时也并没有像今天一样被评出什么头衔。但是他们对学生教诲和对学校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对于他们最好的感恩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事业推得更高。”

在大学生计算机教育方面,她对于学生们寄予厚望:“我01年就开始担任文科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有更多机会去做一些基础教育的工作。我深刻的认识到,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须的素质基础!”

谈及此,她还给我们分享了基础教育的体会:“在八十年代末我做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不少人觉得这是痴人说梦,‘计算机怎么可能给车发牌?’阻力很大。后来反思,如果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大学生,他们理解计算机定量管理,定会积极推进。在信息时代,不懂得信息技术就是文盲。作为当代大学生,计算机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者必须坚持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除此之外,耿教授还鼓励青年学生多做些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就业。“技多不压身,多读点书总没有错,让我们一路同行。”她笑着讲。

采访虽然结束了,小编们还是意绪难平。不得不说,耿教授是与众不同的。她平静中蕴含着的那份坚守令人敬重,她眼中智慧的神采又透露出坚韧。整个采访在笑声中结束,教授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内心又似有一团熊熊的火焰,照亮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后辈学子。

一个人只有在高处俯瞰过大地才会谦逊得这么恰如其分,耿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人,翻过一山又一山,闯过一关又一关,一步一步在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打印】【关闭】【返回